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中心 > 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 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 WSZ-3河南內黃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詳細介紹
波形板填料反應器
用途:用于水處理的絮凝過程。加混凝劑的水經混合后使水中懸浮物脫穩后,在反應器中結成足以沉淀下來的大顆粒礬花,以便在后序的過程中把懸浮物去除。
原理:由波長和波高之比約為5:1的波形板為基本組件波形板的峰、谷相對組成波形板組,相對的波峰距離近構成縮頸,相對的波谷距離遠構成一個腔體,當水流流過時在縮頸處流速大,形成高速流,在腔體中由于縮頸出流高流速的攜帶形成渦流,渦流充滿流態是相同的,即有相同的速度梯度G值,使需要的能量得以在每個腔體中均勻分配,由于反應過程主要靠相互串聯工作的腔體產生的同等能級的渦流完成的,不僅容積利用率高,而且能量在每一水體微單元上的分配是均勻的,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反應的速率。
為了適應隨絮體(礬花)的結大,抗剪能力變弱,有效碰撞所需能量遞減的要求,把反應器按G值由大到小分為三級以適應礬花逐漸結大對G值的要求。
效:由于能量施加的均勻性,使反應容積的效果得以充分發揮,試驗和生產實踐(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表明波形板反應器具有反應時間短(約5min),反應效率高,對流量的變化有較強的適應性,在流量變化±35%左右時,仍能保持良好的反應效果,從而克服了水力反應器對水流量變化敏感的弱點,獲得優良的反應性能,技術上達到了國內*水平。
由于效率高,停留時間短,使反應容積大大減小僅為一般水力反應器的1/2~1/4,從而減小了占地面積,同時造價也較一般反應池要低,在多個水廠中已得到成功地應用。
一體化生物濾池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工藝
2008年,東南大學的曹大偉等人開發了一套地埋式一體化生物濾池工藝。其主體為一體化結構,由缺氧池、生物濾池和沉淀池三部分組成。污水進入缺氧池后,沿折流板形成推流,出水通過半管式溢流布水器自流進入生物濾池。生物濾池通過拔風管進行自然通風,利用兩級濺水盤強化充氧效果。出水流入沉淀池進行固液分離,上清液部分回流至缺氧池,其余排出體系。出水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標準。
二、地埋污水處理設施技術工藝成熟、占地省、處理效果好、適用范圍廣,是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的有益補充,為小型分散污染源生活污水的處理提供了新的途徑。但同時從實際應用情況來看,該技術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投資運行費用較高、缺少應急排放措施、設備使用壽命短等等。如能在這些問題上通過相應技術措施加以突破的話,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將具更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1、整個設備處理系統配有全自動電氣控制系統和設備故障報警系統,運行安全可靠,平時一般不需要專人管理,只需適時地對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
2、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埋設于地表以下,設備上面的地表可作為綠化或其他用地,不需要建房及采暖、保溫。
3、生化池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法,其填料的體積負荷比較低,微生物處于自身氧化階段,產泥量少,僅需三個月(90天)以上排一次泥(用糞車抽吸或脫水成泥餅外運)。
4、該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的除臭方式除采用常規高空排氣,另配有土壤脫臭措施。
5、二級生物接觸氧化處理工藝均采用推流式生物接觸氧化,其處理效果優于*混合式或二級串聯*混合式生物接觸氧化池。并比活性污泥池體積小,對水質的適應性強,耐沖擊負荷性能好,出水水質穩定,不會產生污泥膨脹。池中采用新型彈性立體填料,比表面積大,微生物易掛膜,脫膜,在同樣有機物負荷條件下,對有機物去除率高,能提高空氣中的氧在水中溶解度。
人字折板絮凝池(即豎流折板絮凝池)河南內黃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人字折板絮凝池是把鋼絲網水泥板制成人字形折板塊,組裝在絮凝池內。投藥后的原水、水流上、下回流,利用折板間通道斷面的變化,反復改變流態,增大流速梯度,促使顆粒相互撞碰,提高絮凝效果。這種絮凝池具有絮凝時間短、構造簡單、造價低、水頭損失小(不超過0.35m)、能耗少、容積利用系數大、絮凝時間短、效率高等優點,適用于中、小水廠。人字折板絮凝池是在1978年江蘇省鎮江市水廠試驗成功后,推廣應用。池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相鄰兩塊折板的波峰、波谷同步布置;另一種是兩塊折板的波峰、波谷異步布置。前者起端流速控制在0.2~0.4m/s,終端流速在0.05~0.09m/s,使水流的紊動逐漸變弱,以創造良好的絮凝條件。后者是使折板間流道構成漸變收縮釋放形,為防止絮體被剪切破碎,起端控制流速為0.4~0.5m/s,終端為0.05~0.08m/s。
絮凝池的設計流速從0.4m/s降至0.05m/s,折板間距按遞減流速確定,折板夾角為120度。
機械攪拌絮凝池
機械攪拌絮凝池是通過葉片攪拌完成絮凝過程。葉片可以作旋轉運動,也可以作上、下往復運動,目前我國多采用旋轉方式。機械攪拌絮凝式分為水平軸式及立軸式兩種。葉片多采用條形漿板,也有網漿形式。一般可采用多級串聯方式,大型水廠則采用分級攪拌方式。絮凝時間一般采用15~20min,內設3~4擋攪拌機。機械攪拌絮凝由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研制成功,在1974年用于上海石油化工總廠水廠設計中,以后不斷改進,1985年,在引黃濟青工程水廠中,將葉片從平板型,改為S型,提高了絮凝效果。絮凝板并聯于一個動力減速器,直接與減速裝置聯接。機械絮凝池的優點是,絮凝效果良好,不受水量變化的影響,可適用于各種型式的沉淀池。
一體化小型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技術
一體化小型地埋市污水處理設施技是指將處理規模較小,集污水處理工藝各部分功能,包括預處理、生物處理、沉淀、消毒等于一體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埋設于地下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技術。目前,地埋式一體化處理技術按工藝劃分有生物接觸氧化法、SBR法、A/O及A2/O工藝等。處理裝置可做成鋼制定型設備整體敷設或鋼混結構現場澆注。
SBR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工藝 河南內黃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地埋式SBR工藝普遍用于處理小區生活污水。污水經格柵去除較大懸浮顆粒物后流入集水井,均勻水質后由提升泵輸送至SBR反應池,有機物經好氧微生物的吸附、分解被降解為無機鹽、水和二氧化碳。產生的剩余污泥經污泥消化池消化后由吸糞車抽走外運處理。該工藝與傳統SBR工藝的區別在于潷水器采用動力提升式,而非傳統的重力流;剩余污泥采用潛污泵輸送至污泥消化池;曝氣機采用潛水曝氣機,進氣管設有電控閥門。整個工藝結構簡單,布置緊湊,節省占地,投資運行費用低,無需調節池和二沉池,不易發生污泥膨脹。出水能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一級排放標準。
新型絮凝池包括柵條、網格絮凝池、新型網格絮凝池及折板絮凝池等三種型式。
(1)柵條、網格絮凝池
柵條、網格擾流設施,具有結構簡單,節省材料、水頭損失小(0.1~0.15m)及絮凝效果良好等優特點,應用廣泛。
池型一般由上、下翻越的多格豎井組合而成,各豎井過水斷面尺寸相同,平均流速相等,一般為0.12~0.14m/s,過柵(網)流速控制按0.3~0.2m/s遞減,第三段不設柵條網格。柵條、絮凝池豎井間池壁上孔洞流,段為0.3~0.2m/s,第二段為0.2~0.15m/s,第三段為0.1~0.05m/s。該池標準型分二類,其中“洪湖池型”適用于中、高濁度水質;而“昆山池型”適用于低濁度原水水質。
(2)新型網格絮凝池
新型網格絮凝池具有格多、層多及網孔大等特點。重慶建設工程學院建工系,提出降低豎井流速、以減少絮凝池的分格數;縮小網格孔眼、增多每層網格總孔數,以減少網格總層數等設想研制出的裝置絮凝效果良好,節約投資,有利于施工和管理。適用于中型水廠。①絮凝時間,要根據原水水質與水量、網格層數、網孔大小、過網流速以及豎井流速等因素條件而定,一般控制在4~10min范圍選用,以6~8min為宜,對pH、水溫較低、而濁度較高的水質,絮凝時間選用8~10min為宜;②絮凝池分格數,采用3~6格,降低豎井流速;③網格孔眼一般為25mmⅹ25mm~50mmⅹ50mm;④過網流速一般為0.05~0.35m/s,而豎井流速以0.02~0.10m/s為宜。
早期有動力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
我國對地埋式有動力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研究同樣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1994年開發出的新型WSZ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工藝流程為:污水→調節池→初沉池→接觸氧化池→二沉池→消毒池。調節池停留時間為4-8h,為節省占地面積,初沉池和二沉池均采用豎流式沉淀池,接觸氧化池內設置半軟性填料,停留時間為2.5-3.2h;199年蘇楊等人研究的高效生活污水凈化槽技術是以傳統化糞池為基礎,在好氧區增設曝氣裝置,同時增設沉淀區并增加了污泥回流系統,此外,在第二厭氧區底部堆積部分漂浮填料以防止污泥流失,提高凈化槽負荷。
A/O法+化學除磷法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
江蘇省昆山市周莊鎮一期污水處理廠采用地埋式A/O法+化學除磷法工藝對當地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生活污水經調節池均勻水質、水量后,連續流經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進行生化處理。在缺氧池中進行反硝化脫氮處理,在好氧池中進行去碳及硝化反應。在二沉池前投加化學藥劑,利用化學法除磷。剩余污泥送至污泥濃縮池經污泥消化、穩定、濃縮后脫水處置,定期外運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出水滿足《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96中的城鎮二級污水處理廠一級排放標準。
縱向集水梯形斜板沉淀池
縱向集水梯形斜板沉淀池是沿斜板層間水流方向從兩側收集澄清水,采用縱向沿程集水方式,使沿程流量逐漸減少,沿程水流注速也不斷地降低,使更多的沉降速度小的顆粒雜質集于沉淀池內,提高了沉淀效率。
該池型構造主要由橫斷面呈梯形的斜板沉淀池是沿斜板層間水流方向從兩側收集澄清水,采用縱向沿程集水方式,使沿程流量逐漸減少,沿程水流流速也不斷地降低,使更多的沉降速度小的顆粒雜質集于沉淀池內,提高了沉淀效率。
該池型構造主要由橫斷面呈梯形的斜板體和縱向集水管組等構件組成的若干立體單元體及清水渠道、污泥濃縮室和排泥管組成。為防短流,采取在斜板組前、后采取封閉措施。這種沉淀池,解決了同向流板間積泥問題,簡化了構造,節省了材料,而且管理方便。有關設計數為,斜板為2m、傾角為40°、斜板間距為38mm、集水管直徑為32mm、表面負荷率為25~50m3/㎡?h。適用于原水濁度<2000mg/1。1983年被北京市政設計院用于北京田村水廠二期工程。
翼片斜板沉淀池
翼片斜板沉淀池又稱迷宮式斜板沉淀池,其構造原理是利用斜板上等間距鑲嵌鰭板所形成的渦流,快速分離流動水中的絮凝物。斜板上翼片,將水流分為主流層流區、漩渦區、環流區,以及泥渣滑落區等。在水流速度較快的主流層流區內,絮凝物的沉降,取決于重力的大小,而流體陰力和慣性力則妨礙絮凝物的沉降;在漩渦區,絮凝物卻受漩流波動的影響,而被輸送到環流區;在環流區,作用于絮凝物的重力、流體阻力及慣性力等,均有助于絮凝物的沉淀。水流旋轉速度為主流層流區的20%~25%,水流狀態相對穩定,使該區內保持較高的分離率,因而翼片斜板沉淀池具有較高的沉淀效率,其表面負荷率可達10~14 m3/㎡?h。
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是指將污水處理設施中的主體構筑物埋在地下或半地下的污水處理技術。其主要有占地面積小、噪音低、無異味、受氣候影響小、管理方便、處理效率高等特點。
一、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技術有以下幾種:
1、早期無動力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技術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開發出了一系列地埋式無動力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如生活污水處理沼氣池、CL型地埋式不耗電生活污水處理裝置、A-A2/O無能耗污水凈化系統、HW系列無動力高效生活污水凈化裝置、GW自凈式生活污水處理技術以及A2/O2無動力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等等。這些處理技術的主體工藝大都運用厭氧消化——好氧降解、兩段生物膜法等傳統理論使污水、糞便得以凈化,污水按水力位能原理自行運行而無需外加動力。憑借投資省、無需運行費用、便于維護與管理等特點在國內部分省市得到廣泛應用。其基本流程為:生活污水→厭氧消化→厭氧生物過濾→接觸氧化→排放。
2、UUAR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
2005年浙江大學環境工程系的沈東升等人研究出了農村生活污水地埋式無動力厭氧達標處理技術(UUAR)。該技術采用生活污水自流的方式,應用厭氧生物膜技術及推流原理,采用內充固定空心球狀填料的地下厭氧管道式或折流式反應器裝置為處理設備,利用附著于空心球狀填料內外表面或懸浮的專門馴化專性厭氧或兼氧微生物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病原菌和部分氮、磷,從而達到凈化生活污水的目的。出水水質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排放標準,無日常運行費用,適宜于農村生活污水的分散處理。
側向流斜板沉淀池
側向流(又稱橫向流)斜板沉淀池構造,是由多層斜板和骨架結構組成,在淺層池中按順水流方向布置,使水中固、液分離各行其道,以提高沉淀效果。我國于1975年曾由成都市自來水公司和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院為探索側向流斜板沉淀池效果而進行過模型試驗研究,后來又研制成組合式側向流斜板型裝置,其液面負荷達80~40 m3/㎡?h并獲得。1976年北京市市政設計院,經過生產性試驗,將成果用于北京水八廠水源井除砂工程中。
1983年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院在設計長春中日友好水廠凈水工藝中,根據日本提供的技術資料及該水廠原有凈水系統生產經驗,*采用了側向流斜板沉淀池,設計規模為18萬m3/d,后來又先后于1988、1989及1990年相繼在吉林市三水廠、遼源水廠以及通化哈泥河水廠等工程設計中應用。
側向流斜板沉淀池是按淺層沉淀理論和同向流斜板沉淀特性。綜合發展出來的新型斜板沉淀池,能適應水質變化、耐沖擊負荷性能強、液面負荷高。它不需在斜板體上部設集水槽,更有利于舊有平流式沉淀池改造工程。
氣浮分離池
氣浮凈水工藝技術,是加壓溶氣于水,使水中產生大量的微細而穩定的氣泡,與雜質絮粒相粘附,造成比重小于水的絮凝體,而上浮水面,以達到固、液分離的目的。氣浮池的優點是池形淺,結構簡單,單位面積產水量高,固液分離時間短,泥渣含水量低,耗能較低、操作簡易、適用于低溫低濁度的、含藻類及有機物質較多的、污染質和色度較高的或溶解氧化的特種水質凈化處理。
80年代初,同濟大學研制出Ts-78型低壓高壓溶氣釋放器的動力能耗比國外有較大的降低,其高效壓力溶氣罐的效率,表面負荷率、分離效果及池高等均達到*技術水平。
氣浮水工藝應用中有氣浮、接觸過濾和氣浮、側向流斜沉淀、過濾兩種工藝流程。
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裝置出水水質狀況、處理效果及分析
為了能夠充分掌握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裝置的排放水水質狀文史館,我們在前調查的基礎上,綜合分析了現場狀況、取樣條件、樣品的代表性等因素,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排水監測對象9個,自1998年元月至2000年元月進行了連續跟蹤監測,共取水樣298個,獲得監測數據1506項,并以此作為無動力裝置出水水質狀況和處理效果分析的基礎。
(一)無動生活污水凈化裝置出水水質狀況:
根據各監測點監測結果,計算污染物指標的均值濃度(詳見表二)。評價標準采用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城鎮二級污水處理廠二級排放標準。從表二可以看出,四地區9個受檢用戶的裝置出水水質無一能全面達到城鎮二級污水處理廠二級排放標準,其中BOD5、CODcr、SS、NH4+-N超標情況較普遍,而油脂未超標。研究組分析后認為,油脂未超標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有的賓館,餐飲廢水未接入處理裝置,如白宮大酒店;二是由于近幾年,有關部門加大了對生活污水中油類的管理力度,明確規定凡含有餐飲服務的賓館、飯店、辦公樓要求設置隔油池后,再排入市政管網或進一步處理,如鎮江大酒店的餐飲廢水就是先進隔油池后再進入裝置進行處理。
同向流斜板沉淀池
1970年瑞典首先研制出同向流斜板沉淀池(國外稱為蘭美拉)后,我國也于1972年由天津市自來水公司、北京市市政設計院進行試驗研究,很快在天津、北京、福州、南通、重慶等城市的設計、生產單位應用推廣,并根據不同原水水質條件進行改進與提高。這種池的原理,是原水進入斜板單體水和沉泥一同向下流,沉泥借自重而下滑進入下部集泥區,澄清后的水則經分離區,由上部集水系統導流出池外。其構造主要由斜板、集水槽以及分割斜板單元體的肋條組成,其基本參數為,斜板間流速為20~25mm,沉降速度為0.3~0.6mm/s,斜板傾角為30°~40°,斜板長為2.0~2.5m,滑泥板傾角為60°,斷面高度為35~50mm。這種同向流斜板沉淀池具有傾斜角度小、沉淀面較大,效率高,占地面積小,建設投資較低,且易于標準化、商品化等優點,同向流斜板沉淀池曾于1975年應用于北京田村凈水廠一期工程設計,單池能力為8.64萬m3/d,水源為團城湖水,1975年投產后,沉淀后出水濁度為5~7mg/1,沉淀效果良好。
為解決板間積泥及集水系統堵塞問題,天津市自來水公司研究成功管式集水同向流沉淀池,能保證沿板寬均勻集水,采用小阻力方式集水,既能節省水頭,又不擾動板間流態,使沉泥順利連續滑入集泥區,便于清洗。
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裝置現狀調查
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裝置在鎮江問世后,以技術轉讓方式在省內外大力推廣。本課題以南京、鎮江、徐州、常州四城市為代表,調查研究了由接受技術轉讓的單位所承接設計、施的無動力裝置。據統計,截止1999年6月,四城市共有此類無動力污水凈化裝置近1800座(詳見表一)。
無動力裝置調查表
表一
用戶類型
裝置數
城市 賓館(座) 住宅小區(座) 辦公樓(座) 總計
南京 2 204 12 218
鎮江 21 1150 190 1361
徐州 / 34 / 34
常州 8 99 42 149
合計 31 1487 244 1762
對“裝置”的現場狀調查工作難度較大,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不直觀,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裝置多布設于建筑物周圍室外空地地坪以下,工程竣工后,均在地坪修復時被覆蓋或封住,難以直觀看出“裝置”內部狀況。其二是資料難搜集,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由于排水用戶物業管理與建設管理相脫節,部分用戶根本無法提供較為完事的相關資料或管線平面圖。目前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裝置的現場狀況,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1)“裝置”的進水口設置不規范。有的現場根本無法看到進水口,如鎮江大酒店,進水口被室外噴泉覆蓋。
(2)檢查井頒布不規范。有的設置多個檢查井,有的未留檢查井,如江蘇省共有2組裝置,其中一組未留檢查井。
(3)沒有完整的圖紙或設計說明。多數只是工藝示意圖,無法與現場狀況對照,管線設置不明。
(4)通風管設置不規范。工藝要求設置好氧微生物的供氧通道,但實地調查發現,除在徐州惠工小區、祥和小區現場看到自地坪以下沿居民建筑物外墻直至房頂的Dg100mm的PVC塑料排氣立管外,其余裝置未發現氣路系統。
產品咨詢
聯系我們
濰坊鴻陽環保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 技術支持:環保在線掃一掃 更多精彩
微信二維碼
網站二維碼